# 古画

梦华录中出现了不少古代名画,有的作为剧情线索,有的在花月宴上被精彩演绎。鲜少有电视剧能花费如此多的笔墨去宣传中国古代的诸多传统文化。随着《梦华录》的热播,观众也在观剧的过程中更加熟悉和了解这些传世名作。本文将对剧中出现的一些名画做一些简单介绍。

# 谿山行旅图

剧中,赵盼儿在钱塘的茶铺有此画作为装饰。

作者: 范宽 朝代: 五代末北宋初 现藏: 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 材质: 绢

此画被称为“宋画第一”。它也是中国山水画中份量最重的一张画,台北故宫甚至列为“镇馆之宝”。范宽《谿山行旅图》与郭熙《早春图》、李唐《万壑松风图》三件收藏在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的大幅山水作品,被誉为“故宫三宝”。

《溪山行旅图》画中巍峨的高山顶立,矗立在画面正中,占有三分之一的画面,顶天立地,壁立千仞,予人以鲜明的印象。山头灌木丛生,结成密林,状若覃菌,两侧有扈从似的高山簇拥着。树林中有楼观微露,小丘与岩石间一群驮队正匆匆赶路,在静谧的山野中仿佛使人听到水声和驴蹄声。细如弦丝的瀑布一泻千尺,溪声在山谷间回荡,景物的描写极为雄壮逼真。全幅山石以密如雨点的墨痕和锯齿般的岩石皴纹,刻画出山石浑厚苍劲之感。画幅右角树阴有“范宽”二字款。

明末著名书法家董其昌为其做题,历来备受推崇。原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霖灿先生于1958年在画作上发现了“范宽”字款,确认此画为范宽真迹。

摘录自: 爱绘画 | 溪山行旅图 (opens new window)

延申阅读:

# 莲池水禽图

剧中盼儿在钱塘的茶铺和在东京的永安楼都挂有此画

作者: 顾德谦 朝代: 五代十国 现藏: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材质: 绢本重设色

顾德谦,五代南唐画家。建康(江苏)人,专喜好画道教神像画,又善画动植物。深受李后主厚爱。他画的人物,神韵清劲,笔力雄健。

没看过顾德谦画作的人,乍看他的画,会觉得很有日本风格,这种感觉只对了一半,顾德谦的画和日本绘画风格确实很像,但并不是他模仿了日本,而是日本模仿了顾德谦。顾德谦擅长画道教神像画,他画的道教人物真是顶级,人物个个风神清朗、神韵卓绝、无与伦比。

他的花鸟着色画更是有一种皇家的美感,这种皇家的美感不同于清朝的北京皇家风格,而是有一种江南皇家的典雅温柔的格调,这种美感深受江南文人喜爱,传入日本,细腻敏感的日本人一下子喜欢上了这种南唐江南着色画,后世画家不断学习这种南唐风格,直至今日依旧能从日本绘画风格上看到顾德谦的影子。

摘录自: 木直艺术 | 五代 · 顾德谦《莲池水禽图轴》(对轴) (opens new window)

# 簪花仕女图

《梦华录》中,花月宴上演绎了此画。

创作者: 周昉

朝代: 唐代

现藏: 辽宁省博物馆

材质: 绢本设色

该画作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,是一幅绢本工笔重彩,纵46厘米,横180厘米。描绘的是五位贵妇与一名侍女在春暖花开的时节,游园赏花的情景。当时的唐朝,经济、政治、文化都得到高速的发展,宫廷中更是一派祥和富丽的景象。因此,画家选用朱砂色作为《簪花仕女图》的主色调,并点缀石绿,蛤粉等矿物色。这些性质稳定的矿物色使画作历经千年仍保持它的绚丽华贵。在画中,几位仕女蛾眉如烟,云鬓高耸,佩戴精巧首饰,身着单薄轻柔的帛衣,举止端庄文雅,各具风采。该画虽名为游园赏景图,却并未呈现完整的园林景色,仅点缀有花,石,犬,鹤,可以看出画家笔意在人不在景。

摘自: 知乎专栏 | 唐《簪花仕女图》高清赏析 (opens new window)

延申阅读:

# 捣练图

《梦华录》中花月宴里演绎了此画。

创作者: 张萱

朝代: 唐代

现藏: 波士顿美术博物馆

材质: 绢本设色

画作原为圆明园旧藏,1860年“火烧圆明园”事件后流失海外,1912年由当时美国波士顿美术馆东方部部长冈苍天心购入该馆。

《捣练图》卷表现的是宫中妇女捣练缝衣的场面。画面上十二个人物形象,大致可分为四段,表现了捣练、缝制、熨烫三道工序。有趣的是,看起来像是对妇女劳作客观反映的捣练图,其作用却不是教导宫中妇女应该如何劳作,而是表达贵族妇女的闺怨之情。在张萱之前该题材模式化的构图已经出现,即分为多个场景的对称式构图。然而张萱却能更胜一筹,画家为了避免对称引起的格局呆板,增加了些许细节打破这种对称,如第二组的两人一高一低的对坐;第三组出现的女孩和煽火者,再加上张萱对仕女的精到把握,同等题材的艺术水准便高下立现了。

摘自: Google艺术与文化 | 捣练图 (opens new window)

延伸阅读:

# 千里江山图

剧中并未出现此画,不过女主刘亦菲在《梦华录》播出之后,成为了创维集团的全球代言人。而在相关宣传物料上,创维选用了跟梦华录和宋代相关的不少元素,其中就有《千里江山图》。本着文化推广的目的,在此一并收录。

《千里江山图》卷,北宋,王希孟作,绢本,设色,纵51.5厘米,横1191.5厘米。

《千里江山图》卷是北宋画家王希孟传世的唯一作品。此图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。画面上峰峦起伏绵延,江河烟波浩淼,气象万千,壮丽恢弘。山间高崖飞瀑,曲径通幽,房舍屋宇点缀其间,绿柳红花,长松修竹,景色秀丽。山水间野渡渔村、水榭楼台、茅屋草舍、水磨长桥各依地势、环境而设,与山川湖泊相辉映。此卷以概括精练的手法、绚丽的色彩和工细的笔致表现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观,一向被视为宋代青绿山水中的巨制杰构。

画家在构图上充分利用传统的长卷形式所具有的多点透视之特点,在十余米的巨幅长卷中将景物大致分为六部分,每部分均以山体为主要表现对象,各部分之间或以长桥相连,或以流水沟通,使各段山水既相对独立,又相互关联,巧妙地连成一体,达到了步移景异的艺术效果。高远、深远、平远多种构图方式的穿插使用更使画面跌宕起伏,富有强烈的韵律感,引人入胜。

《千里江山图》卷在设色和用笔上继承了传统的“青绿法”,即以石青、石绿等矿物质为主要颜料,敷色夸张,具有一定的装饰性,被称为“青绿山水”。此种表现方法是我国山水画技法中发展较早的一种,在隋唐时期如展子虔、李思训、李昭道等许多画家均擅长青绿山水画。纵观宋代画坛,虽然也有一些画家用此法创作,但从目前存世作品看,尚无一件可以超越《千里江山图》卷。王希孟在继承前法的基础上,表现出更趋细腻的画风,体现了北宋院画工整严谨的时代风格。此图用笔精当,一点一画均无败笔。人物虽细小如豆,却动态鲜明。微波水纹均一笔笔画出,渔舟游船荡曳其间,使画面平添动感。综观全幅,又不失雄阔的境界和恢宏的气势,远观近睹均令人折服。在用色上,画家于单调的蓝绿色中求变化,虽然以青绿为主色调,但在施色时注重手法的变化,色彩或浑厚,或轻盈,间以赭色为衬,使画面层次分明,色如宝石,光彩夺目。元代著名书法家溥光对此卷推崇备至,在卷后题跋中赞道:“在古今丹青小景中,自可独步千载,殆众星之孤月耳。”此论可谓公允之见。

摘自: 故宫博物院 | 【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】 (opens new window)

延伸阅读:

最后更新: 12/21/2022, 9:18:18 AM